400-1688-119

音視頻編解碼高校及研究機構大全

作著(zhu):轉截 公布時刻:2020-04-07 13:42 觀看頻(pin)次:

 
1、 北京大學
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簡稱NELVT),網址:
數字視頻編解碼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簡稱NELVT)2009年2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準建設,2013年通過驗收。實驗室在教育部領導下,依托北京大學建設運行,同時在研究開發以及測試與集成應用方面與支持單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密切合作建立平臺。
實驗室研究采用開放模式組織,設立開放課題以及聘請高水平客座研究人員。通過組織領導視頻編解碼國家標準制定,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制定,建立完善的視頻編碼與系統技術標準體系;針對標準需要的關鍵技術,開展視頻編碼的核心算法研究,成為本領域核心專利的重要產出中心;推進視頻編解碼專利池的建立,吸收、集成本領域國內、國際先進專利技術,實現標準制定和專利許可的聯合創新和良性互動;建立數字視頻研究開發的開放平臺,支持國內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研究開發工作,配合標準的出臺與實施,研制編解碼核心軟件、芯片IP核和原型產品,引導和推動國內產業界的規模化投入;搭建試驗、測試、驗證和示范平臺,建立客座研究員聘任和開放課題機制,成為視頻行業的實驗開發和測試驗證公共支撐服務中心和專業人才的培育中心。
實驗室是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簡稱AVS)的牽頭單位。世紀之初,我國視頻產業遭受國際標準背后高額專利授權的沉重打擊,2002年,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成立,團結產學研用上百家單位,十年如一日,實現了“技術研究、專利競爭、標準制定、芯片研制、產業應用”全鏈條創新,制定出自主知識產權的AVS系列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并成為IEEE國際標準。2014 年3 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AVS+技術應用實施指南》,明確在衛星、有線、地面數字電視及互聯網電視等領域全面推廣,AVS作為數字電視終端唯一必備視頻解碼標準而進入千家萬戶。截止2015年底,中央電視臺14個高清頻道及全國超過2/3的省級衛視已采用AVS+播出。2014年12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的通知》,全國所有無線電視播出全部采用AVS。AVS不僅為我國節省了數以百億元的專利費,而且有力帶動我國數字視頻“由大變強”,成為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戰略成功實施的重大典型案例。2016年,歷經五年研制的超高清視頻編碼標準AVS2相繼頒布為國家廣電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廣電總局測試表明,AVS2編碼效率高于最新國際標HEVC/H.265。AVS2對監控視頻的編碼效率可達HEVC兩倍,對智慧城市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圍繞視頻編解碼,實驗室在圖像識別、視頻分析、計算機視覺、仿生視覺等方面也具有很強的研究實力。2009到2012年,實驗室在美國標準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監控視頻事件識別比賽中連續三年名列前茅。2015年頒布的“視覺特征緊湊描述”國際標準ISO/IEC 15938-13(CDVS)中,實驗室貢獻技術超過一半(按專利數量和標準篇幅計),并且在百度、騰訊等和智能視頻等領域得到規模應用。
實驗室設主任一位,現任主任北京大學高文院士。實驗室設副主任兩位,現任副主任黃鐵軍(北京大學)和陳熙霖(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工程實驗室由技術研究部(下設五個研究室)、支撐平臺部(下設四個平臺)和綜合服務部(下設企業測試驗證服務中心、綜合辦公室、標準推進與人才培養辦公室、專利池合作辦公室和產業聯盟合作辦公室)組成。實驗室五個研究室的主任分別為:馬思偉(視頻編碼算法研究室),賈惠柱(編解碼系統技術研究室),王亦洲(新媒體技術),解曉東(多媒體處理SoC研究室)和蔣婷婷(測試技術研究室)。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先進人機通信技術聯合實驗室,網址:
  先進人機通信技術聯合實驗室(簡稱聯合實驗室、JDL)是專門從事多媒體技術和智能人機交互技術等研究的機構,研發目標主要鎖定在寬帶網絡多媒體系統中核心技術的研究,以及關鍵應用系統的開發。聯合實驗室成立于1996年3月,是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專家組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共同出資設立,掛靠在中科院計算所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NCIC),因此聯合實驗室早期也常簡稱為(Motorola-NCIC JDL)。當前,聯合實驗室由中科院計算所、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共同支持,主要研究人員分別來自中科院計算所數字媒體研究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學院、北京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以及來自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和產業界的客座研究人員。
聯合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基于內容的海量多媒體信息檢索、人體生物特征檢測與識別、智能人機交互技術、應用算法學等五個方向。聯合實驗室目前承擔著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研究課題以及多項國際合作項目。
聯合實驗室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多項創新研究成果,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十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國際會議上發表了800余篇學術論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0余項。聯合實驗室目前在人臉檢測與識別、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數據檢索、多功能感知技術等方向上有較強的研究實力,特別在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人臉檢測與識別技術、中國手語識別與合成等領域做出過多項原創性工作。
聯合實驗室是MPEG中國工作組(MPEG-China)和信息產業部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AVS工作組)的掛靠單位。目前與國內外諸多大學、科研機構和IT企業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合作項目涉及面像識別、數字圖書館、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等諸多領域。
黃慶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客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并通過擇優支持。研究方向:在多媒體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多媒體視頻分析,視頻編碼和壓縮,視頻轉碼技術等;在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彩色圖像處理,圖像分割與識別,神經網絡等;在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計算機立體視覺,機器人視覺等。應用領域涉及多媒體傳輸與應用,體育視頻分析與檢索,視頻監控,智能交通等。
 
3、 浙江大學
信息與通信網絡工程研究所,網址:
信息與通信工程研究所成立于 1988 年。現有教職員工 44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 博士生導師 10 人,副教授 15 人,高級工程師 3 人,博士后 5 人,青年講師 10 人,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實力雄厚,富有經驗,充滿活力。實驗室面積 2100 平方米,實驗設備價值逾億元。
研究所建立在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上,與該學科同名。下轄 2 個二級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其中,“通信與信息系統”是國家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是浙江省重點學科,持續受國家教育部 211 工程、浙江大學 985 工程、浙江省科技廳和教育廳支持。
研究所有 6 個主要學科方向:通信與網絡,機器視覺與導航,數字視頻與圖像信號處理,水聲通信與信號處理,系統芯片設計,數字電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發展 863 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 973 項目等國家級項目,長期承擔浙江省重大、重點項目,以及國內外大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已取得一批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高水平成果,先后獲得“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
研究所是浙江省綜合信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以該重點實驗室為平臺,為浙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設備支持,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研究所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共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共兩個碩士點,“電子與通信工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目前全日制在讀博士研究生 70 余人,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生 240 余人,工程碩士 300 余人。已經授予博士學位 156 人、碩士學位 692 人,深受國內外大型企事業用人單位歡迎。研究所還負責兩個本科專業“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年均畢業本科生 300 人,攻讀研究生和就業率達到 100 %。畢業生深受人才市場歡迎,供需比達到 1:10 。
研究所經常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互訪,與俄羅斯塔甘洛克大學、德國漢諾威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科研合作和人才合作。近年主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7 次。
研究所正以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為龍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促進科學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緊密結合,將以更高的標準成為我國信息與通信領域的科學研究基地、技術開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虞露,女,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信息與通信網絡工程研究所所長,ISO/IEC JTC 1 / SC 29 / WG11 (MPEG) 標準工作組 視頻組組長,中國面向機器智能的數據編碼標準工作組副組長,騰訊AI Lab實驗室副主任俞棟是該實驗室客座教授。
 
4、 上海交通大學
圖像通信與網絡工程研究所,網址:
圖像通信與網絡工程研究所是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上海市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上海市圖像圖形學會的掛靠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屬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在該學科的兩個二級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招收博士、工學碩士和工程碩士,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圖像所現有教職工30余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包括長江學者1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雙聘院士1人、上海市千人1人、杰青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目前在讀研究生,包括博士、碩士、工程碩士200余名。在數字電視廣播和寬帶無線圖像傳輸、數字媒體普適計算和處理、網絡多媒體、數字媒體內容制作與應用、芯片與系統等方面具有堅實的研究基礎。近年來,發表大量學術論文,為主組織每年一屆的工博會數字電視與無線多媒體技術國際論壇,依托教育部-國家外專局共同資助的“高校學科創新引進海外智力計劃智能視頻科學與技術引智基地”,聘請數十名國際知名學者和教授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目前,圖像所已經形成了一個數字媒體與網絡技術相關的學科基地和科研大平臺。實驗室總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條件。
圖像所長期從事圖像編碼與傳輸、視頻分析與管理、網絡計算與服務、媒體呈現與交互、系統集成與實現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究,是我國在數字電視廣播及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面向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網絡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近年來開展的重點研究領域包括智能融合媒體網、視頻大數據、無中心自組織網絡等前沿科學研究。其中,承擔國家973計劃1項,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項、杰青基金2項、海外杰青2項、重點項目4項、面上和青年項目20余項,國家支撐計劃和863計劃12項,教育部111引智計劃1項,其他國家及省部級項目30余項,年均經費超過2500萬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全國優博論文1篇,上海市優博論文2篇。
近20年來,圍繞數字媒體的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針對數字媒體通信系統中的廣播網和蜂窩網融合、傳輸技術和內容分析技術協同等核心問題,在媒體網絡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寬帶媒體無線通信、數字電視、海量媒體智能處理與通信等方向上形成了技術特色,取得了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核心標準、產業應用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高志勇,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1992年到上海交大圖像所幫助建立了國內一流的高速視頻研發團隊,成功主持設計了國內首款H.261視頻編碼系統,該系統多次用在中國載人航天飛船中。94年以來在英國著名高科技公司技術高層工作達15年以上,成功主持設計了多個世界一流的高速數字視頻系統。2000年起在索尼歐洲半導體設計中心等3家世界著名的芯片和IP核設計公司中擔任了10年數字視頻總設計師,主持完成多個數字視頻多媒體SoC芯片和關鍵視頻IP核的設計,所主持設計的多個視頻圖像編解碼IP核2005年起相繼被英特爾、蘋果和Marvell等數家世界頂級公司的一系列關鍵多媒體處理器采用,廣泛應用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蘋果公司的多款iPad和iPhone中,是世界一流的高速視頻圖像處理系統與實現方面的高級技術專家,2010年被上海交通大學從英國引進,擔任特聘教授。
近年來在交大圖像所承擔了多個國家重大項目,主持研發了一系列高端視頻圖像處理系統及關鍵視頻處理IP核,所建立的視頻實驗室擁有一系列國際先進水平的超高清視頻設備,目前重點研究方向為新一代超高清圖像處理系統及其實現。圍繞三網融合、公共安全物聯網和高清數字電視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高效可重構的多媒體系統與架構,實現高清/超高清視頻編解碼、超高速視頻實時處理、智能視頻前端、支持三網融合業務終端等多媒體系統的IP核與設備,為新一代電視網絡及其相關SoC提供核心IP和關鍵技術。研究方向:高速視頻圖像處理與實現、數字電視、多媒體芯片架構與設計。
 
5、 武漢大學
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ultimedia Software,簡稱NERCMS),網址:
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1996年2月批準組建,是多媒體軟件技術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研究機構,主要從事音視頻編碼共性技術、多媒體數字安防技術及多媒體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應用基礎與工程技術研究。參與發起建立AVS國家音視頻壓縮標準工作組,是公安部安防系列標準核心起草單位之一,全國公安系統第一個視頻偵查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武漢市公安局視頻偵察支隊)的核心技術支撐單位。
2011至2015年間,中心共承擔國家級項目76項,橫向課題48項,合計科研經費7200多萬元。主持和參與制訂國際/國家標準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10余項。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課題、863課題(2項)、自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公安部重點科技計劃(2項)、湖北省重大科技攻關計劃等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攻關和工程建設項目,獲省部級獎勵5項。
中心建有教育部多媒體軟件開放研究實驗室和多媒體網絡通信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擁有總價值2000多萬元音視頻編碼測試實驗室、復雜場景仿真實驗平臺、移動通信仿真實驗平臺、物聯網實驗平臺、大數據分析軟件、軟件測試平臺等專業設備與實驗系統,以及ClearView視頻質量分析儀、ACE MX-MIMO寬帶無線信道仿真器、MTC8200基站模擬器等一百余臺套測試設備與系統,可為社會安全多媒體數據分析測試提供基礎設備保障。具備AVS編解碼校驗軟件、碼流測試平臺等測試系統,為多媒體大數據協同表達提供完善的驗證測試條件。自主開發有刑偵圖像視頻偵查系統,覆蓋視頻偵查全業務流程,可為社會安全復雜事件預測提供虛擬事件仿真環境。
杜博,武漢大學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湖北省杰青,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計算機學院副院長,IEEE Senior Member,人工智能領域SCI二區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的Associate Editor,人工智能領域CCF A類頂會AAAI、IJCAI、KDD的Senior PC Member,圖像處理領域著名會議ICPR和IJCNN的Area chair。主要從事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主持和參與相關縱向研究課題30余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教育部總裝備部聯合基金1項、973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出版著作1部,發表SCI論文共計100余篇,論文總被引用5012次(Google Scholar, H-index=34),SCI總他引1117次,ESI高引論文11篇,ESI熱點論文6篇。申請/獲批國家發明專利20項,其中授權12項、轉讓2項。榮獲國際計算機學會學術新星獎“2015 ACM Wuhan Rising Star Award”,入選 “全國博士后特別資助計劃”、 “武漢市晨光青年科技人才計劃”等人才計劃。獲得人工智能頂會IJCAI2018杰出論文獎(CCF A類);數據挖掘頂會IEEE ICDM2018最佳論文獎(CCF B類);高維圖像信號處理頂會IEEE WHISPERS2018最佳論文獎;2018 IEEE 全球數據融合大賽冠軍;2018全球核磁共振醫學圖像前列腺分割大賽冠軍。
 
6、 華中科技大學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網址:
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起源于1956年原華中工學院設立的自動控制本科專業,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首批獲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首批成為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現有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000人。學院秉承“積極進取(Ambitious)、銳意創新(Unique)、包容并蓄(Tolerant)、開放交流(Open)”的“AUTO”文化精神,始終以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需求為指引,以培養一流人才和奉獻前沿研究成果為己任,以建設控制領域國際一流學科為目標,服務于國家建設和發展。學院擁有“多譜信息處理技術”國家級科技重點實驗室、“圖像信息處理與智能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計算智能與智能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學院現有在崗教職員工130人,教授47人(博士生導師42人),副教授4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人,中組部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0人,華中學者18人。擁有1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群體。
陳友斌,男,1969年1月生于湖北,1997年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赴美留學深造,2005年回國。2010年入選國家中組部“計劃”(創業類)并獲得“國家特聘專家”榮譽稱號,2011年獲聘為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兼職教授,是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技術領域的專家。主要研究方向: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機器視覺;文本圖像處理與識別,OCR/ICR,金融票據圖像處理;視頻圖像處理與分析;工業視覺檢測;圖像搜索引擎;人體生物特征識別。
 
7、 清華大學
電路與系統研究所,網址:
竇維蓓,教授,1995年加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電路與系統研究所(原電路與系統教研室),現任研究所副所長,先后從事數字電視、數字音頻廣播和醫學核磁共振信號處理系統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包括視聽數據和神經影像數據的多模態信號處理和信息融合決策系統,包括音頻信號處理和壓縮、音視頻聯合信息檢索、多模態核磁共振信號處理和信息融合等。組建了清華大學電子系“多模態數據處理系統研究室”。承擔多項社會服務工作,包括:中國音視頻標準工作組(AVS)總體組成員、音頻組聯合組長,負責國際和國家音頻標準的編制工作;歐美同學會留法分會理事;IEEE CAS、EMBS和SA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聲學學會音頻工程分會第十六/十七屆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子學會廣播電視委員會第九屆委員。
 
8、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網址:
成立于2015年11月,通過整合學校原有的電子和信息類學院的學科專業和師資隊伍組建。目前,學院主辦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3個一級博士授權點學科,舉辦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4個本科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學院有由院士、長江、杰青團隊組成的跨學科師資隊伍142人,其中,教授 34人、副教授36人、專職科研系列人員17人,入選國家省部級人才計劃的超過30人次,有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和廣東省創新團隊。學院有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10個省部級科研機構,與地方政府共建了3個地方研究院/中心,有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等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梁凡,1972年生,2000年畢業于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系無線電物理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系副教授。IEEE會員,MPEG-China和信息產業部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成員。研究方向:圖像/視頻壓縮編碼及相關技術、多媒體通信終端及系統。(梁博士還是我的師兄啊)
 
9、 華南理工大學
新媒體實驗室,網址:
新媒體實驗室聚焦多媒體計算、大數據智能與云生態軟件應用基礎研究,融合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近期研究方向涉及大數據、云工程、P2P網絡、編碼、IPTV、視頻點播、推薦系統等。本實驗室在華南理工大學多媒體與圖形圖像學術團隊的支持和帶領下長期聚焦于云態大規模多媒體智能計算與軟件系統自動構造技術的研究與實踐,承擔國家和省市重大專項、重點項目、面上項目與橫向科研課題20余項;在IEEE Trans. on Multimedia、計算機學報、CVPR等國內外刊物與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培養研究生100余名,其中1人獲廣東省優秀碩士論文獎,學生獲獎6項;獲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創新獎1項, 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與二等獎各1項; 中國專利31項, 授權12項,國際PCT專利3項; 軟件著作權11項;發布中國標準5項,IETF國際標準2項。
楊燦,湖南益陽人, 工學博士/博士后, 研究生導師,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先上崗教授, 云智能服務實驗室主任; 1994年、1997年、2002年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2 ~ 2004年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后。2005年受聘為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與碩士研究生導師, 2012年晉升為先上崗教授; 2013-2014年美國紐約大學(NYU)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多媒體智能計算與分布式系統軟件的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 主持國家與廣東省重大專項、重點項目、粵港關鍵領域攻關、省部產學研及企事業單位研究與應用開發項目20余項。曾獲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創新獎1項,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項, 省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 中國博士后基金1項; 國家專利31項, 授權12項; 軟件著作權11項目,國際國內標準7項目;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計算機學報》,ACM MMSys,CVPR等國際國內刊物與會議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媒體通信技術》,《分布式計算原理與應用》,《軟件工程》等課程。培養研究生100余名,指導廣東省優秀碩士論文1篇,指導學生獲獎6項。
 
10、       北京工業大學
城市交通學院,網址:
牟倫田,博士、講師。于2012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獲得計算機應用工學博士學位。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導師為高文院士。其核心研究成果發表在ACM Transactions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OMM)等多媒體領域頂級國際期刊與IEEE ICME等多媒體領域旗艦會議上。以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或技術骨干身份主持或參與了十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課題、國家科技支撐等項目。同時,長期積極參與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作為第一起草人已獲頒2項國際標準和2項國家標準。擔任國際標準IEEE 1857工作組系統組組長;并長期擔任國家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準工作組(AVS)系統組聯合組長。
信息學院,網址:
王晶,承擔北京理工大學與瑞典愛立信公司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國際合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中日韓A3前瞻研究計劃、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中國移動科研基金等科研項目,承擔國內外研究機構(ITU、3GPP、AVS、中國移動、愛立信、華為等)委托的音質評測任務、中國移動無線網絡性能分析和話音質量評估等研究課題,中國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組織AVS 音頻技術專家(北京理工大學聯絡負責人),ISO/IEC JTC1 數字內容管理與保護(DCMP)工作組專家,中國游戲標準工作組音頻技術專家,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電子學報、KSII等學術期刊審稿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人。
 
11、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網址:
萬帥,博士研究生畢業,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導,1997-200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專業:通信工程,2001-2005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碩博連讀研究生,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2005-2007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博士/助教/歐盟項目研究人員,專業:電子工程。2016至今,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兼職教授;2017至今,OPPO廣東移動通信專利顧問,主要從事多媒體通信和視頻技術領域的研究,探究視頻的人眼感知、壓縮編碼及應用。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國際標準的視頻編碼及率失真優化、基于感知失真度量的視頻編碼及率失真優化、面向VR應用的360視頻編碼與處理、視頻的人眼感知和主客觀評價質量、視頻大數據處理、基于微小飛行器平臺的視頻采集、傳輸與處理等。
 
12、       北京郵電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網址:
北郵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以信息科技為特色,以突出的學科實力和明顯的專業優勢,在全國信息通信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重點建設的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是國家級重點學科,也是我校“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建設平臺”重點建設的學科,在2012年學科評估中評為全國第一。學院的學科和專業源自于北京郵電大學1955年建校時創建的有線電工程系和無線電工程系,經過6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北京郵電大學學科實力最突出、專業優勢最明顯、師資力量最雄厚、歷史淵源最深遠的學院。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思想活躍、整體水平較高、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包括劉韻潔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一批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能把握學科前沿的杰出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各主要研究方向上擁有若干名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優秀專家、高水平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還有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年輕學術骨干,總計博士生導師80余名,碩士生導師190余名。 
學院擁有“信息內容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移動互聯網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信息網絡北京實驗室”、“高等智能與網絡服務”和“無線網絡融合”111創新引智基地、“網絡體系構建與融合”和“網絡系統與網絡文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還擁有“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和“教育部創新團隊”。學院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的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也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科研項目。獲得許多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獎等重大獎勵。
陳磊,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生于1967年1月,博士,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從事數字電視、視音頻通信領域的研究、開發及成果產品化工作;在科技部、北京市資助下,以企業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面向市場開展科研工作。相關工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次)、“郵電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次)。研制成功“數字電視編碼、解碼、復用、調制系統”、“數字電視網絡適配系統”、“數字電視碼流分析及監測系統”等。目前項目:新一代視音頻編解碼系統、數字電視IP傳輸系統、下一代廣播網(NGB)關鍵技術、數字電視廣播單頻網(SFN)傳輸適配系統、高碼率復合TS流光傳輸系統等。
 
13、       電子科技大學
視覺智能研究中心,網址:
MediaLab 本著開放,自由,平等的原則組建。在本研究中心中,每個研究者,每個科研人員,包括每個老師,學生,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研究主體,尊重各自的天賦和研究興趣。研究中心努力做到把最前沿的思想,最好的頭腦聚集在一起,做有意義的研究和探索。通過研究中心這個方式實現每個人的創造力,讓每個人有更豐富有意義的人生經歷。
MediaLab@電子科大 致力于視覺信號處理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研究。我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力量,與此同時,區塊鏈等不斷涌現的新科技新技術將在各個層面影響人類社會關系。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保持熱情,保持創新,努力達到世界一流的研究水準是MediaLab全體科研人員的目標和夢想。Medialab力圖將科學的理論和產業的需求深度結合,其團隊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僅限于下面幾個方面:視頻壓縮編碼和處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算法和應用,圖像視頻質量評估算法,區塊鏈共識算法等。
肖謀,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碩士研究生,多媒體和人機交互方向,專注視頻編碼、處理、傳輸相關的研究,曾在多個國際會議發表過H.264壓縮技術相關的學術論文,擁有相關專利。曾參與過中國國家視頻標準AVS會議,擔任過AVS開源社區視聽云架構師。在視頻云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落地方面,具有長期的豐富實踐經驗,負責過從早期的適合廣電行業、中大型企業的私有視頻云產品,到千萬用戶的直播App,到適合中小企業的全終端互聯網視頻云平臺等視頻應用平臺的研發和管理工作,并且申請相關技術專利。
 
14、       北京交通大學
數字媒體信息處理研究中心,網址:
北京交通大學數字媒體信息處理研究中心肇始于1998年,2012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該中心現有教師12人,博、碩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包括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獲得者人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該中心的研究領域為數字媒體信息處理,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圖像\視頻編碼與傳輸、數字水印與數字取證、媒體內容分析與理解等。數字媒體信息處理研究中心緊跟媒體處理研究的國際前沿,承擔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等重要課題,相關成果發表在IEEE Trans. on IP、IEEE Trans.on CSVT等國際重要刊物,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勵。本中心同時也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所培養的博士生曾獲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獎、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和北京交通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趙耀教授, 1967年12月生,1989獲福州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獲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工作,1996-1998任講師,1998-2001北京交通大學信息所任副教授,2001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2被遴選為博士生指導教師。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為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市“現代信息科學與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屆PI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授會主席,院學位委員會主席。【研究領域】:圖像編碼(分布式信源編碼、多描述編碼、 三維立體視頻編碼)數字水印、 跨媒體內容分析與內容理解、多媒體信息處理等。
 
15、       臺灣國立交通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網址:
杭學鳴 (Hang, Hsueh-Ming) 教授,從1984年到1991年,他在新澤西州霍姆德爾市的AT&T貝爾實驗室工作,然后于1991年12月加入臺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的電子工程系。從2006年到2009年,他參加了離開NCTU并被任命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EECS學院院長。從2014年到2017年,他擔任NCTU ECE學院的院長。他于2019年被任命為NCTU系統工程學院院長。自1984年以來,他一直積極參與國際MPEG標準,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多媒體壓縮,多視圖圖像/視頻處理以及基于深度學習的圖像/視頻處理。杭博士擁有14項專利(臺灣,美國和日本),并發表了200多篇與圖像壓縮,信號處理和視頻編解碼器體系結構有關的技術論文。他是IEEE圖像處理事務(1992-1994、2008-2012)和IEEE電路和系統視頻技術事務(1997-1999)的副編輯(AE)。他是《視覺傳達手冊》的共同編輯和撰稿人 1995年由Academic Press出版。他是IEEE電路與系統協會杰出講師(2014-2015)。目前是亞太信號和信息處理協會(APSIPA)的董事會成員。他獲得了中國工程師學會(2005)和中國電機工程學會(2012)的杰出工程教授獎。他是IEEE第三千禧獎章的獲得者,是IEEE和IET的會員,也是Sigma Xi的成員
 
16、       香港城市大學
計算機系,網址:
Prof. KWONG Tak Wu Sam教授現任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在德國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視頻編碼、優化等相關領域發表了250余篇高質量學術論文,1997年編著的“Genetic Algorithm for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獲得了Springer出版社最暢銷書的榮譽。他現在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等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的副主編。他的研究興趣是進化算法,模式識別,數字水印,視頻編碼和網絡入侵系統。
Dr. WANG Shiqi自2017年5月起擔任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在加入CityU之前,他曾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NTU)從事博士后研究培訓獲得了工程學士學位,2008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他于2011年在Microsoft Research Asia實習。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于圖像/視頻編碼,處理,分析,安全性和質量評估領域。他針對ISO / MPEG、ITU-T和AVS標準提出了40多項技術提案,并撰寫了150余篇經引用的期刊/會議論文。他獲得了2018年IEEE多媒體最佳論文獎,
 
17、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計算機學院 圖形圖像研究所,網址:
圖形圖像研究所,現有教師27人,10名教授和24名博士。目前主要有四個研究組(方向):虛擬現實組、計算機輔助設計組、圖像處理組和網絡多媒體組。擁有兩個實驗室:多媒體基礎實驗室和虛擬現實實驗室,實驗用房面積約300多平方米。研究所有60多臺電腦和多臺圖形工作站,有頭盔顯示器和跟蹤設備、立體顯示系統、三維掃描儀、圓柱狀的大屏幕投影系統,以及多媒體采集、處理和輸出的多種相關設備和軟件。研究所人員主持的項目有國家基金、省基金和省科技計劃項目和地區性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該所目前與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李建軍所長,男,博士,教授。獲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碩士、溫莎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圖形圖像所所長。主要從事多媒體與微電子技術研究領域,在視頻編解碼等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具有國際水平和國內先進水平。出版專著一部、發表原創性論文多篇。
 
18、       南京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省社會安全圖像與視頻理解重點實驗室,網址:
江蘇省社會安全圖像與視頻理解重點實驗室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科研實體, 建立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實行依托單位領導下的實驗室主任負責制,接受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的監督、領導,并接受江蘇省科技廳的工作指導。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的全面工作。實驗室設副主任及專職秘書,負責協助做好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據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實驗室下設三個研究室,分別為:圖像分析和識別理論與技術研究室、海量視頻理解和檢索理論與技術研究室、社會安全視頻監控集成技術與應用研究室。
楊健,實驗室主任,2011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3-2014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選IAPR Fellow;2018年入選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19、       山東大學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中心,網址: ,  
智能信息處理研究中心下設智能圖形圖像處理與信息可視化(//gdiv.sdu.edu.cn)、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mla.sdu.edu.cn)兩個實驗室,智能圖形圖像處理與信息可視化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數據環境下智能圖形圖像處理;三維建模的理論與算法;可視媒體計算的理論與方法;深度圖像建模與虛擬現實;虛擬人體和智能化醫學輔助診斷系統的研發;金融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等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工作,具體應用背景包括計算機視覺、媒體分析、信息檢索、醫學影像處理、生物特征識別等。
中心瞄準國家戰略需求,解決了若干關鍵科學問題,得到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與面上項目以及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資助,科研經費充足。研究成果發表在ACM TOG、TVCG、CGF、CAD、CAGD、TIFS、TCSVT、TMM、PR、CVPR、ACM MM、SIGIR、ICASSP、IPMI等國際重要期刊和會議上。
中心重視研究成果的轉化,研發了醫學影像三維可視化系統、大規模動態場景海量數據遠程可視化系統、融合指紋和人臉的嵌入式身份認證系統等平臺,已得到推廣應用,其中《基于數據挖掘的虛擬人體造型技術及其在醫學圖像處理系統中的應用》獲得2013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大規模動態場景中海量數據的遠程可視化及系統實現》、《指紋識別核心技術及產品研發與應用》分別獲得2014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余件,與業界相關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張彩明, 山東大學教授,研究領域是CAGD、CG、科學計算可視化和醫學圖像處理。研究方向:視覺是人類認知世界重要的手段,人類接受信息的83%來自視覺。由圖像、視頻和數字幾何這三種媒體信息組成的可視媒體已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可視媒體的三維表示和結果的可視化是計算機在眾多領域廣泛應用的基礎。本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三維數據幾何造型理論和方法、可視媒體的計算理論與方法、圖像的智能處理。研究內容包括:數據點的參數化;帶約束的曲面設計;海量數據的可視化;可視媒體的信息表達;計算機視覺;圖像中的幾何關系與數據挖掘;圖像分割與特征提取;圖像檢索與機器學習;智能化高精度醫學圖像處理系統的研發。
 
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學院  網絡與數字媒體研究所,網址:
計算機學院現有教職工16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人,教授52人,副教授56人,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的比例為57.9%。形成了一支以兩院院士與國際著名專家為學科帶頭人、以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知名學者為骨干、學術造詣深、團結協作并且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高精尖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基地,逐步形成了計算機科學與智能技術、數據科學與軟件工程兩大優勢學科群,以及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未來網絡與信息安全、可視計算與人機智能、新型體系結構與計算系統、大數據科學與認知計算、安全可靠系統工程、群體軟件與智能系統、超大規模系統與軟件理論等一批優勢特色及前沿交叉研究方向。
陸峰,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虛擬現實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2016年入圍國家第十二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名單。 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學士、碩士學位,于日本東京大學信息學院獲博士學位。2013年起任東京大學特任助理教授。曾在松下新加坡實驗室、微軟亞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從事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虛擬現實、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 具體研究內容:基于視覺的三維模型重建、基于視覺的物體屬性理解、人眼視線跟蹤交互、圖像視頻處理和編解碼、以及上述技術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中的實際應用。 長期研究目標:讓計算機“精準快速”理解視覺場景,并與人類“自然高效”進行交互,在此基礎上達成真正沉浸式、可交互、高智能的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并重。
 
21、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省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重點實驗室,網址:
遼寧省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重點實驗室始建于2009年。該實驗室整合大連理工大學在音視頻信息處理、通信網絡傳輸、多媒體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優勢,利用高水平研究隊伍、良好的實驗環境和豐碩的科研成果,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為IT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數字音頻處理與應用;(2) 光電成像與圖像圖形處理;(3) 多媒體信息安全;(4) 基于內容的網絡海量信息處理;(5) 寬帶無線通信系統與網絡。該實驗室依托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和遼寧省一級重點學科。現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跨世紀和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實驗室已經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年齡結構合理的科研隊伍。
殷福亮,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數字媒體處理與傳輸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曾擔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2000-2009)。多年來,一直從事語音與音頻處理、圖像處理與機器視覺、寬帶無線通信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已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委科技項目、國際合作項目、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項目等科研項目50多項,在IEEE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1部,擁有國家發明專利30多項,設計集成電路3款。
 
22、       中國傳媒大學
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網址:
李紹彬,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化處處長,主要從事視頻編解碼技術、數字電視技術、數字圖像處理、網絡多媒體系統研究。
 
23、       西安交通大學
電子與信息學部,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網址:
西安交通大學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于2014年4月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建設,依托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是西安交大第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也是我國機器視覺領域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建設項目經費總投入4249.1萬元,其中國家中央基建投資1400萬元和陜西省財政支持資金200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自籌資金2649.1萬元。國家工程實驗室是為適應國家航天重大工程、智能汽車、公共安全監控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汽車高級主動安全與無人駕駛、大規模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新型AI計算架構及其實現、空間視覺計算芯片與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化,構建面向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化平臺。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已在大規模視頻監控、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空間視覺芯片與系統、機器視覺信息處理等方面突破關鍵技術13項;系統開發并實現工程性化應用13項;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71項(其中授權國家專利61項、美國專利5項);承擔多項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提交國家科技報告和國防報告11份。目前,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朝氣蓬勃、創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而且以項目課題經費聘用等形式建設了一支工程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專職科研、工程技術人員隊伍,已成為國內一流的視覺信息處理科研與工程技術開發平臺和唯一能提供空間視覺產品與裝置的高校科研單位。
辛景民,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1988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3月和1996年3月于日本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電氣工學科獲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5月—1997年2月在日本通信放送機構(TAO)任外國人特邀研究員,1997年2月—1999年3月在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JST)任博士后研究員,1999年4月—2001年12月在日本(株)YRP移動通信基盤技術研究所任客座(主任)研究員,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日本(株)富士通研究所任研究員。2007年2月應聘為西安交通大學“騰飛人才計劃”特聘教授,全職回國工作,現為電信學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24、       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媒體計算研究所,網址:
媒體計算研究所成立于2014,隸屬于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媒體計算研究所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語音信號處理、多媒體大數據、人機交互與可視化、模式識別等。現有教師5人,在讀博/碩研究生近20人。
方賢勇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媒體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等。2002年3月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12月畢業于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工學博士學位;2007年8月-2008年7月在法國LIMSI-CNRS從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6月到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工作,并于2011年11月晉升為教授。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等省部級和其它各類縱向科研項目多項,并且主持和參與企業委托的橫向開發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近40篇,授權專利2項。
 
附多媒體音視頻編解碼相關資源
  1.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
  2. MPEGLA®許可模型:
  3. 美國流媒體雜志:
  4. 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
  5. 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
 
 
成人免费毛片   新疆_久久98_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欧美大色网 成人免费毛片   新疆_久久98_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欧美人成在线 成人免费毛片   新疆_久久98_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日韩黑寡妇一级毛片国语对白 成人免费毛片   新疆_久久98_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男人天堂资源网 成人免费毛片   新疆_久久98_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_激情一区

m.ascyule.cn

m.zxdq.net.cn

m.ssend.cn

m.alt3.cn

m.cj01ki1.cn